运动手环是门“坏”生意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运动手环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解决方案而已。它会在短期内存在,但很难持久。

咕咚运动完成B轮融资6000万人民币的消息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

国内不少穿戴设备领域的从业者从这笔融资看到了运动手环创业的希望,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个错觉。事实上,咕咚的这6000万融资宣告了运动手环这一产品在中国的失败,至少,短期来看是这样的。千万不要用Jawbone、Fitbit的不断融资和高估值来催眠自己,美国和中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运动手环在中国失败了呢?

如果你仔细去看咕咚在微博上发布的官方公告,就会发现答案。在这条132个字的微博中,咕咚官方明确表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咕咚网会专注于软件及数据服务,努力将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来,创造更多价值!”对于硬件产品,官方声明里完全没有提及,仅仅在配图里还挂着去年的智能手环。

从官方声明中已经可以明确知晓,咕咚的发展战略做出了巨大调整。这家靠运动追踪器起家,一度标榜“软硬结合”的创业公司,已经将硬件排除在了自己当下的重点战略之外。

事实上,眼下国内的智能手环市场正处在一个相当别扭的境地——市场还没有做起来,但却已经是一片红海了。过去一年时间,已经有大批公司投身其中,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能够脱颖而出。绝大部分产品都只是发布时昙花一现,之后迅速销声匿迹。

硬件创业难度大、供应链管理不力是许多厂商为自己产品“难产”找出的理由,不过深究起来,这些理由也并不成立,如果市场需求足够旺盛,相信这些所谓的“困难”很快就会迎刃而解,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之所以运动手环的市场一直是厂商“雷声大、雨点小”,归根结底在于,这是一个尚未在国内被验证成功的市场和模式。而且,从市场需求上看,本土厂商和他们的目标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

表面上,国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这让运动手环似乎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关注健康是一回事,而为自己的健康投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会理解这一点,即便在北京污染指数爆表的恶劣天气里,街头戴口罩的人也只是极少数。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拥有足够健康意识,又愿意为健康投资的消费者只占人口比例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个市场远没有一些创业者想得那样广阔。

当然,你可以说由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哪怕只是很小比例的人群进行消费,也足以撑起一个不小的市场,但是这种想法依旧是一厢情愿。

分析一下目前用户的购买行为,就会发现,对于那些已经有足够健康意识,并愿意为自己健康买单的高端消费者而言(同时也是目前国内运动手环的主力消费人群),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国外厂商的产品,Jawbone、Fitbit、Nike Fuelband以及最近后来居上的misfit shine已经在精英人群中积累起了非常良好的口碑,最重要的是,1000元左右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那么,那些关注个人健康、但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会购买本土厂商这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吗?当然会,只是同样是少部分人,因为,对于在意价格的消费者来说,有着比运动手环更好的解决方案。

抛开睡眠监测这种锦上添花的功能,运动手环真的核心用途就是量化用户的运动,但这一工作智能手机同样可以完成,咕咚、乐动力等App在这方面做得已经相当不错,足以满足用户的一般需求。尤其是iPhone 5S引入M7协处理器后,过去困扰运动类应用的耗电问题也已不复存在。

不服气的人会说,本土厂商的产品性价比的确存在优势,而且在本地化服务上比国外品牌做得更好,但是这些理由成立的前提是,非高端消费人群也接受这样的产品。很明显,普通大众并没有接受这样的产品,而且,教育消费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付出极高的成本,除非有腾讯和阿里这样的企业像支持打车软件一样不惜血本烧钱推动,否则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很难发生。

不过,目前的另一个趋势是,一些创业公司尝试在运动手环上叠加越来越多的功能、定位、消息推送、甚至NFC支付,这样的产品的确够酷,只是,恭喜你,你所做的东西正在迅速进化成——一只智能手表。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运动手环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解决方案而已。短期内,它的确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长期来看,它一定会被淘汰。

作为另外一款被业界普遍看好的产品,目前问世的智能手表可以代替运动手环大部分的功能,去年国内厂商发布的inWatch里就搭载了乐动力提供的运动服务,而三星的Gear手表里也能看到咕咚的身影。所以,还有必要费力去做一支运动手环吗?

归根结底,购买运动手环的用户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减肥和保持健康,这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手环只是一个形式,或者说产品形态并不重要,将来量化运动的传感器完全可以植入鞋子里。

运动手环的从业者都很清楚一点,大部分用户会在3到6个月内放弃使用,因为手环无法解决用户粘性以及使用效果的问题,而这才是用户真正的痛点所在。

了解一些运动手环产品的发展历史,你就会知道,开启了这一轮创业热潮的Fitbit计步器几乎是与第一代iPhone同时问世的,也就是说,在创业之初Fitbit没法预见到iPhone日后带来的巨大产业变革。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现在的情形可能会截然不同,也许Fitbit会放弃自己打造硬件,而是安心基于苹果的生态上打造一款计步类App。

对于还在跟硬件供应链较劲的手环创业团队来说,或许现在该停下脚步反思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卖出几万只手环,那么继续做,会有足够的多的小白用户愿意为你的试错而买单,不过,如果你打算做一件更伟大的事,那么是时候调整方向了,就像咕咚一样。

本文系作者 杨钊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目前智能穿戴领域的“iPhone”还没有出现。 google glass不是,Gear不是,jawbone、fitbit更不是。 产品的功耗和功能的平衡性还不够,软硬结合还差得很远。不足以改变人的习惯。

    回复 2014.03.11 · via pc
  • 运动手环,依我看:发展前途不大,因为上个月,儿子给我们老俩口都买了,我的已仃用,老伴虽在继续,但也嫌麻烦,因为感觉沒有什么作用,每天坚持运动即可,睡眠好不好,自己知道!个人浅见。

    回复 2014.03.11 · via pc
  • 从大数据概念进入国内创业者的视野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企图在大数据上做文章,但谁又能知道大数据就像鲨鱼,是所有出海打鱼的船员都想捕获的价值,到关键是你的船够不够大,不然弄不好反而被它拖垮,对于国人的估计警惕应该大于善意,我们总是为病痛买单,但我们很少为健康付出,因为我们普遍都有一个概念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这不是哪个公司的问题,是我们长久以来的目光短浅,不仅仅是普通百姓,更是高层管理者,很难。

    回复 2014.03.12 · via pc
  • 这个产品,主要还是价值功能不强,使用起来没有特别好用的意思。 还有就是人们真正爱运动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更爱游戏。游戏估值才远远高于其他

    回复 2014.03.12 · via pc
  • 运动手环受众终究是小众,毕竟生命在于运动,而不在于运动手环,它的功能迟早也会被其它产品所包含。

    回复 2014.03.14 · via pc
  • 还没有一个独特的产品

    回复 2014.03.12 · via pc
  • 健康,其实人们愿意投资的,或者不叫投资,而是在出事之后补救,去医院后大力掏钱

    回复 2014.03.12 · via pc
  • 科技的问题不是距离人文文化走出去了多远,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多紧密。

    回复 2014.03.11 · via pc
  • 不大会放弃吧

    回复 2014.03.11 · via pc
  • 还没被证实确实不可被替代

    回复 2014.10.15 · via pc
更多评论

快报

更多
315
41
254

扫描下载App